首页

美脚社区视频

时间:2025-05-26 12:32:18 作者:粤港澳大湾区50余支龙舟队广州南沙竞速 浏览量:39661

  截至去年底,中国在非洲建成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共推广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惠及100多万小农户——

  中非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蓝图(新时代中非合作)

  近年来,中非农业合作蓬勃开展,农业专家技术援助和培训,先进农业技术转移,建设农业园和推广菌草、杂交水稻等作物种植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丰富了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同非方探索合作新路径、全面推进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蓝图。

  鼓起“粮袋子”,丰富“菜篮子”

  8月的东非高原,雨过天晴。乌干达卢韦罗区奇那布拉村,中国专家正在村民朱利亚斯家的田地试种中国狐尾小米。来自中国的小米品种籽粒丰硕,相比乌干达当地品种,不仅产量成倍提升,而且生长周期大幅缩短,近年来在乌干达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听说中国专家到来的消息,10多名村民赶了过来。“轰隆隆,哒哒哒……”随着中国专家带来的播种机驶过,种子被均匀撒入松软的土壤中,3个中国狐尾小米品种播种完毕。“有了中国专家的指导,今年一定能有个好收成!”朱利亚斯的心中充满期待。

  2012年10月,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实施3期,在乌干达11个区的26个村开展中国狐尾小米示范种植。

  乌干达托罗罗区色各热村村长欧文说,经过两期示范带动,村里已有10多户人家加入了种植,每户平均增收近250万乌干达先令(约合4800元人民币),“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非洲大陆西侧,布基纳法索国家1号公路附近的纳柳水稻示范区,50公顷水稻正进入抽穗期,长势喜人。“运用中国技术,稻谷长势特别好,产量也大幅提高。”纳柳村水稻种植技术员提恩·迪纪布埃尔说。

  6年多来,中国援布基纳法索农业技术专家组在这里推广中国水稻栽培技术,不仅让示范区的水稻产量达到当地平均产量的两至三倍,还引种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3个优良中国水稻品种。说起村里发生的变化,纳柳村村长齐恩德赫贝多戈·萨拉喜不自禁:“与中国农业专家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这里的农业发展。”

  中国狐尾小米和杂交水稻在广袤的非洲田野上不断落地生根、结出饱满籽粒,是中国帮助非洲民众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改善粮食困境的缩影。

  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产量,一组数据极有说服力:中国杂交水稻在20多个非洲国家“扎根”,推动多国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2吨提升到7.5吨;中国农业科学院向9个非洲国家发放1000多份绿色超级稻材料,累计推广面积5.7万公顷,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20%以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向非洲推广“华南5号”木薯,产量水平比当地品种高出4倍……

  塞内加尔农业、乡村设施和粮食安全部部长桑巴·恩迪奥贝纳·卡高度评价塞中农业合作成果:“塞中农业合作是全方位的,不仅提高了塞内加尔的农业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中方还将建设中国—非洲热带农业海外科技中心,在非洲地区示范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50万公顷以上;与联合国粮农机构围绕水稻价值链提升、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土壤健康等实施合作项目;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在非洲国家启动“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等。

  “中国在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说,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政策专长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经验,在助力非洲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蓄好“人才池”,增强“创新力”

  “我的公司每周可生产600公斤鲜蘑菇,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出口到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刚果(金)等国家。”2014年,卢旺达青年莱昂尼达斯·穆希米伊马纳在首都基加利创办了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带动全村60多户农民走上“脱贫路”。

  谈到创业的原因,穆希米伊马纳说,动力来源于2013年他先后参加了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中国福建农林大学举办的菌草技术培训班。

  由于成本低、见效快,菌草技术尤其受到非洲国家青睐,已成功在中非共和国、卢旺达等国推广。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在7个非洲国家建立,很多非洲学员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根据《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国已向非洲派出5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截至去年底,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玉米密植、蔬菜栽培、木薯快速繁育等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有力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

  科技创新是引领中非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加强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汇聚了中国和肯尼亚两国农技专家和人才,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作物的抗性基因检测,筛选和培育更优良的种子。“过去,肯尼亚运用的农业、园艺技术都来自欧洲,大农场的经理都是欧洲人;如今,在中国的帮助下,我们自己也掌握了技术。”肯尼亚农业专家理查德·穆卢瓦感叹。

  2023年11月,在海南举办的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通过合作研究、种质资源交流、联合能力建设等方式,将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非洲联盟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莱拉·巴尔纳巴·洛科桑说,依托这一新平台,非中农业科研力量将聚焦更多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并获得解决方案。

  传授“致富经”,拓宽“致富路”

  数据显示,在中非共同实施“九项工程”的减贫惠农工程项下,中国立项实施向马拉维、布隆迪、科特迪瓦提供农业技术援助等47个减贫和农业项目。中国减贫经验正在助力更多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林格四村,中国专家组创新探索出以“生产性投入基金”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的模式,带动该村134户1072人全部脱贫。这一减贫模式之后又在布隆迪56个减贫示范村成功推广,实现水稻年均增产2.8万吨,增收560万美元。布隆迪政府将“依靠援布农业组水稻高产技术助布减贫”列入国家农业发展规划。

  在津巴布韦西马绍纳兰省孜温巴地区,中国专家组坚持农户自愿自主经营原则,与村民成立合作社,实施种养结合项目,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系统传授玉米、土鸡、肉兔等种植养殖技术等,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得益于切实成效,津巴布韦减贫示范村案例荣获第三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在肯尼亚纳库鲁郡马坦吉提萨村,肯尼亚首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正在建设中。项目采用“示范农户带头,其他农户跟进”的工作方式,推广粮用菜豆新品种及多项当地急需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减贫。

  …………

  中国始终将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通过援建农业基础设施,派遣农业专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农用物资以及援外培训、三方合作等方式,中国持续助力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展望未来,中方将继续帮助非洲拓展粮食作物种植,鼓励中国企业加大对非农业投资,加强种业等方面农业科技合作,促进非洲农业转型升级,助力非洲国家减贫发展事业。(本报记者 俞懿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6日 03 版) 【编辑:王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会谈

赛福鼎曾多次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和关怀保护,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毛主席的话语让我既感到惊讶,又激动,更让我深感敬佩。惊讶的是他对新疆的历史,维吾尔族的历史和现状如此熟悉;激动的是他根据大量史实,发表了大量赞扬各族群众的言论,这让我对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感到更加自豪;敬佩的是,他将新疆各族人民看作是骨肉同胞,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展现出共产党人的深情厚意。他的爱心像金子一般璀璨,像海洋一样深沉,这怎能不令人钦佩呢。”

广交会期间8个车站陆续上线外卡POS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先机,必将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拓展生产空间,丰富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贵州“村超”迎来香港明星足球队

商报》分析指出,中国在专利数量上的飙升得益于中国长期的产业和科研战略。长期以来,引入并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一直是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政府方针指导和投资促进下,循环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提高了资源生产率。

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当互联网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时,它是有价值的;但如果它把我们困在认知孤岛上,那么它就成了问题

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影融合 晋剧电影《布衣于成龙》太原首映

新时代党的伟大实践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鲜活素材。脱离现实、空谈理论的思政课是空泛无力、呆板无趣的,只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才能办活“大思政课”。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上讲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为民造福故事,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